新闻发布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往期回顾

  • 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河湖管护...
  • 我市推进市落实“四零承诺...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鹤岗市产业项目和工业信息...
  • 黑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 更多 >>
    • 主题:鹤岗市生态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1年6月18日
    • 发言人:生态建设专场
    • 主要内容: 下午好!欢迎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1场:生态建设专场。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第1场:生态建设专场。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薛涛,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璐,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常务副局长董延龙,市创森办副主任许大刚四位同志,请他们带领我们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建设取得的亮点和成就。
        首先请薛涛同志介绍情况。

      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薛涛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并践行“两山”理论,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全面履行部门新职责使命,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是扎实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本轮规划年期为2020年至2035年,重点是对未来15年内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进行统筹布局和总体安排。我们制定出台了《鹤岗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重点专题研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规划实施和灾害风险“双评估”等工作,预计今年9月底前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报批。二是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原则,重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823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成果上报国家审查,在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同时,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三是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原则,在全市选取30个村庄作为编制试点(其中萝北县13个,绥滨县13个,东山区3个,兴安区1个)。截至目前,在各县、区的积极努力下,30个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和成果评审论证工作全部完成,萝北县东明乡红光村、绥滨县忠仁镇富山村等5个村的规划成果被评为全省村庄规划优秀典型案例。
        (二)突出重点管控,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一是从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殷切嘱托,把耕地保护工作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出位置。制定《鹤岗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全市耕地总量保持在21万公顷以上,连续19年实现“占补平衡”有余,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时期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二是创新开展表土剥离再利用。在全省率先启动耕地表土剥离与再利用工作,制定《鹤岗市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剥、储、管、用、罚”全链条管理体系。累计实施表土剥离项目34个,剥离黑土28万余立方米。利用剥离黑土再造、改造耕地1100余亩,提供给城市“创森”、矿山环境治理23万余立方米,保障了生态用土。三是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日常执法巡查,建立“天上看、图上查、地上管”的全方位监管机制。先后组织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行为专项整治等行动,以“零容忍”的态度和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十三五”期间,累计查处违法占用耕地案件61起,总面积547亩,追究刑事责任1人,年度卫片检查中耕地违法比例始终控制在10%以下,切实形成了震慑效应。
          (三)突出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一是加快推进“山水”工程试点建设。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总投资16.58亿元,共分为“森林生态修复、矿山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修复、水环境保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五个部分,包含17个子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占总投资的70%,完工9个项目。完成森林抚育8000公顷,恢复湿地2716公顷,水土流失治理988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清运垃圾71万立方米,完成矿山修复927公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和提升。二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重点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方面,以“山水”工程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工程,通过土壤重构、地貌重塑、植被重建、生物多样性重组,全面改善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城市“祛疤添绿”。截至目前,累计投入3.36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729公顷,栽植树木120余万株。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共引入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两个试点治理项目,计划治理面积25公顷。截至目前,已经治理面积10余公顷。
        以上,是自然资源部门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重点开展的一些工作,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也希望广大新闻媒体继续关注和支持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多提宝贵意见,共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请李璐同志介绍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李璐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在这里,我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向大家介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鹤岗向“一城山水半城林”的山水生态城市不断迈进。
        一、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强市的重要抓手,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导向,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不断树牢环境优先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整体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进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坚持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和“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工程”为抓手,根治煤炭资源型城市大气和水体污染顽疾;坚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牵动,强力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坚持以建设“一市一乡一胜地”为载体,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更高层次和站位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生态环境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和市委考核内容,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筹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整体格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共召开相关会议50余次,市级领导分别深入现场检查调研64余次,作出各类环保工作批示140余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进行了督办问效,自觉形成了至上而下的环境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法律法规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鹤岗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陆续出台了《鹤岗市河道管理条例》《鹤岗市城乡规划条例》《鹤岗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4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印发了《鹤岗市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鹤岗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意见(试行)》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性文件97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法规体系。三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建立了鹤岗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席会议”“自然保护区联席会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等综合协调机制12个。成立了鹤岗市“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领导小组”“管控秸秆露天焚烧领导小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39个。针对各类督查检查坚持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四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在全市财政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总投资13亿元推进“两河十四沟”综合治理工程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启动集中供热并网、秸秆露天焚烧管控、燃煤设施淘汰改造、黑臭水体整治、规上养殖企业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占比财政收入10%以上。举全市之力,努力实现还蓝天于民、还碧水于民、还绿地于民的承诺。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以“蓝天保卫战”为核心,全面推进了集中供热管网并网改造、燃煤设施淘汰改造、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散乱污”企业整治、加油站油气回收、餐饮油烟治理、露天矿山整治、秸秆露天焚烧管控、秸秆综合利用、淘汰落后煤炭行业产能、扬尘管控、新能源公交车替代等重点工作,发起并建立了佳双鹤伊4城市环保联防联控区域协作机制。2020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为24微克每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9天,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同比排名全省第四,PM2.5年均值较2015年下降了50%,是“十三五”期间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2021年上半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依然保持稳定。二是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以“两河十四沟”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为核心,多措并举推进水环境治理,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重点实施加油站防渗设施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县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措施,逐步改善水体水质及居民生活环境。目前,全市两个地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跨界水体水质(出境断面水质)符合功能区划水质要求,国控断面水质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要求。三是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建立了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农村污水治理规划、规模养殖四率、农业“三减”等机制,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从提升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文化体系、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入手,狠抓退耕还湿、改善城乡生态面貌,通过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现在的鹤岗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3.27%,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水岸绿化率达97.28%,已经享有“一城山水半城林”的美称,市民对环境的认可度明显提升。

      主持人:

        下面,请董延龙同志介绍情况。

      市水务局党组成员 常务副局长董延龙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市水务局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还水于民,还绿于民。
        首先,从“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出发,实施以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的“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综治工程。
        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修复的理念,通过河道整治、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清水源建设、景观绿化等措施,旨在打造水清、岸秀、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美丽新鹤岗。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完成投资9.34亿元,拆迁房屋4059户,铺设污水管线56.8公里、底泥清淤疏浚33万立方米、整治河道29公里、新建护岸9.1公里、生态修复97公顷、种植乔灌木90万余株、新建水生态公园5处。为保障生态基流,建设生态补水塘坝1处,小型污水处理站2座,修复完善泉眼1处。今年3月,经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认定,我市16条河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达到“长制久清”的目标。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实现了建成区污水收集全覆盖、全处理,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实现了城市景观与城市文明的完善与提升。
        其二,全面提升市域水环境,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步伐。
        污水处理厂工程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我市在2011年、2012年分别建成了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吨的西区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污水能力为3万吨的东区污水处理厂,结束了我市污水直排入河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按照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要求,2019年启动了东、西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西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三个项目均按预期投产运行。东、西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后出水指标由原来的一级B提升至一级A。特别是总投资1.45亿元的西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从破土动工到到建成通水仅用时116天,创造了我省同等规模污水处理厂建设记录,日处理污水能力也由过去的5万吨提升到8万吨。两个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及西区污水处理厂的扩建,不仅实现我市东西区生活污水的全部入厂处理,而且对水质达标及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2020年5月,我们启动了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当年底完成了主体土建工程,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将投入使用。届时,将解决我市经开区因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园区项目建设受限问题,为我市城市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其三,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河道管护长效机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出台了市县乡三级河长制工作方案71个,制定了9大类16项制度,全市138条河流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798名,配置三级河道警长92名,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5.8万余人次,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省首部河道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和完善河道管护长效机制,河长制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累计争取和投入资金22.7亿元,开展了河湖“清四乱”、城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松花江干流围堤清理整治、“亮剑护河”等专项行动,实施了梧桐河流域水质达标整治攻坚战、鹤立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排查解决江河围堤、违建等“四乱”突出问题510个,清理沿河垃圾、小开荒、畜禽养殖污染等河道环境卫生问题1580个;清理疏浚河道112公里,清除垃圾、残土56万立方米;取缔生活排污口211处,排查规范工业排污口和雨排口130个;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市清河治污成效显著,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起到了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积极作用,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我市也相继被评为全国“最佳山水旅游胜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打造了城市发展新名片。
        感谢各位!

      主持人:

        下面,请许大刚同志介绍情况。

      市创森办副主任 许大刚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非常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创森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就创森工作进展情况给大家作以介绍。
        2017年,我市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并于当年完成总体规划设计,2018年全面开展建设。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创森部门的支持下,全市上下齐心合力,严格按照国家创森标准和《鹤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建设,全面完成了创森指标。
        一、总体规划情况
        2017年12月,由中国林科院编制了《鹤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构建了覆盖鹤岗全域的“一核、两区、三网、四级、五园、百场、百村”生态框架脉络。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四年来,城市乡村各类绿化面积共计完成2606.93公顷,共植树木403.8万株。
        一是建设各类公园30个,市直26个,其中特色彩叶园8个。
        二是完成森林抚育9193.7公顷。
        三是建设森林小区22个,口袋花园广场36个。
        四是建设绿色煤矿23个,绿化面积122公顷,栽植树木21万株。
        五是全市绿化村屯169个,栽植树木108.7万株,绿化面积935.18公顷;绿化市直村屯37个,栽植树木29.9万株,绿化面积327.7公顷。
        三、重要指标达标情况
        经中国林科院遥感测算和工程矢量分析,我市创森工作重要指标达标情况如下。
        1、全市林木覆盖率:47.52%
        2、城区绿化覆盖率:43.27%
        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平方米
        4、村庄林木绿化率:31.4%
        5、道路绿化率:95.54%
        6、水岸绿化率:97.28%
        7、城区乡土树种使用率:87.98%
        8、城区公园绿地500米半径对城区覆盖率:87.03%
        9、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20公里服务半径对市域覆盖率85.01%
        10、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98.13%、支持率:99.19%、满意率:98.2%。
        国家及省林草局、创森办领导多次来我市调研指导创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打牢核心支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森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创森办”。 各级各部门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的创森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实现有序创建。科学制定规划方案,精准推进创建。在树种选择上,遵守“乡土树种、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合理布局”原则,栽植了以槭树类为主的乡土彩叶树种,突破了东北城市绿化“杨柳榆”“老三样”传统。在植树施工中,冬季谋划准备、春季栽植树木、夏季管理养护、秋季核查验收,提前安排好选地块、挖树穴、定苗木、整形覆土等工作、高效利用东北短暂的植树时机,保证植树数量和质量。2018年-2021年创森植树以每年十万量级的速度增长,验收显示当年植树成活率达99%。在城市公园建设上,充分利用我市郊野公园原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将郊野公园的自然元素稳步有序引入城市,贯穿于城市的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形成了极具鹤岗特色的城市公园群落。提出了打造“枫叶之都,红色之城”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红色基因、城市记忆、历史文脉相融合,把文化符号淬炼为文化旗帜,既是初心回溯,又是谋划未来,既做到学史悟思,又做到勇开新局,给创森建设注入了灵魂。
        三是做到五个结合,促进融合发展。将创森融入城市发展建设大局,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与“两河十四沟”清水秀岸工程相结合、与棚户区改造—城区基础设施升级建设相结合、与“绿色煤矿”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五结合”模式,突破了资金瓶颈。积极落实《关于鼓励在非林地造林的指导意见(实行)》利用政策支持,明确了非林地造林所有权、放活了经营权、落实了管护权、确保了收益权,工作方法的创新产生了巨大牵引拉动作用,搭建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森建设的“大创森”格局。建设了23家绿色煤矿,实现了煤山变花园、废墟变果园的“惊艳”转身。2019年实现“一个十万撬动三个一百万”战略,2020年打赢“两个十万”战役。2021年完成了“四个一”工程,为森林城市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严格督导检查,狠抓任务落实。全市创森工作实行用苗、调苗、供苗“三联动”工作模式和《购苗指导价格清单》《苗木栽植种类清单》《栽植技术要点》《养护技术要点》《病虫(鼠)害防治要点》“五清单”工作模式,市、县(区)两级督导检查,确保苗木的成活率。
        五是营造浓厚氛围,全域宣传创森。坚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定点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模式,形成了“全城说创森”“全网赞鹤岗”的良好格局。2020年在“边城警视”等各大新媒体平台连续发布创森成果,短视频播放量超过四千万次,点赞过万的视频10余个,鹤岗红叶正飘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碧空艳阳、鸟语花香的新鹤岗正在精彩绽放。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走出家乡几十年的鹤岗人养老养生“新归宿、新选择”。走生态发展之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当中必将再添新色彩,再增新动能。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发布人,谢谢与会媒体和参会同志,散会!